注音符号及注音输入法

注音符号

注音符号是 1912 年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1918 年正式发布的一套标准汉语标音符号,中华民国以此为国语主要拼读工具,也是小学国语教育必修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 1958 年在中国大陆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后停止使用注音符号。

在台湾,小学生学习汉字前,必须上十周的注音符号教学课,也有不少幼稚园亦已教授。日常生活中,注音符号既用来标注生僻字,亦是常用的汉字输入法,其推广相当普遍,多数电脑使用者均熟练使用。

而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学校不教注音符号,但是一些字典、词典都通过汉语拼音与注音符号并列使用的方式给字词注音,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

注音符号表

经过百年演变,注音符号现有 37 个字母,其中声母 21 个,介音 3 个,韵母 13 个。台湾地区国民小学教育所使用的注音符号表为传统中文的直排,顺序由上而下、由右而左。

不要被这个符号表吓到了,其实学过拼音的可以很快掌握注音的符号。注音的声母和拼音的声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注音的介音与拼音的对应关系如下:

  • ㄧ - i
  • ㄨ - u
  • ㄩ - ü

而注音的韵母除了「ㄝ」之外,其它也与拼音的韵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

  • ㄚ - a
  • ㄛ - o
  • ㄜ - e
  • ㄞ - ai
  • ㄟ - ei
  • ㄠ - ao
  • ㄡ - ou
  • ㄢ - an
  • ㄣ - en
  • ㄤ - ang
  • ㄥ - eng
  • ㄦ - er

「ㄝ」这个韵母比较特殊,它的读音实际对应拼音的「ie」,但由于介韵规则的存在,拼写时变成和「ㄜ」都对应拼音的「e」。但有一个特例,就是「诶」字的其中一种读音「ㄝˋ」,不能对应拼音的「è」,否则会与读音不同的「恶」字的拼音相混淆,此时「诶」字的拼音会写作「èi」。

和拼音相比,有几个差异需要关注:

  • 拼音中若是只有「i u ü」段韵母而没有声母时(零声母),需要增加或改写成「y、w」以符合拼音的介韵规则; 而注音是分别在韵母前面加上介音「ㄧ ㄨ ㄩ」。这就是介音的作用,详见下文介音部分。
  • 单独使用「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这七个注音符号,分别对应了拼音的「zhi chi shi ri zi ci si」,而不需要再输入「ㄧ」。维基百科称此为「空韵」。
  • 「儿」字的拼音在单一音节时写作「er」,在作儿化韵尾时仅写「r」,但注音符号只有「ㄦ」。
  • 拼音的声调标注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轻声不标注;而注音的四声声调标注在韵母右上角(一声通常不标注),轻声用小圆点「˙」表示,在竖写时标注在整个字音的上面,横写时标注在整个字音的前面。

另外,两岸同胞在对某些字的读音上有差异,比如「假期」的「期」字,大陆同胞读作一声(阴平声),拼音写作「qī」;而台湾同胞读作二声(阳平声),注音写作「ㄑㄧˊ」。由下文的注音输入法一节可知,使用注音输入汉字时可以输入声调以减少重码,对于这类有差异的读音在输入时需要特别注意。

这张表列出了所有注音符号的音节以及对应的汉语拼音,可参考查阅。

介音

之所以把介音单独做说明,是因为在我看来,介音是注音和拼音最大的不同点,需要重点关注。

介音是汉语语音学的术语,指在汉语音节的构成中,位于辅音(声母)和主要元音(韵母)之间的过渡音。汉语共有三个介音,用拼音表示就是「i u ü」,用注音表示就是「ㄧ ㄨ ㄩ」。拼音虽然没有介音的说法,但介音在汉语的发音中是实际存在的。

例如「叶」字,在我们学习拼音时,老师按照「声母—韵母—字」的方式会教我们这么读:「衣—叶—叶」。这样写出来就可以发现,韵母的读音就是字的读音了,这就是「零声母」现象,而读出来的「衣」就是介音。「叶」字的拼音写成「ye」,实际上韵母是「ie」,属于「i」段韵母,由汉语拼音的介韵规则,去掉「i」加上「y」就写成了「ye」。而对于注音来说,「葉」字的韵母是「ㄝ」,前面加上介音「ㄧ」,所以「葉」字的注音符号是「ㄧㄝˋ」。

介音「ㄨ」有一个极特殊的例子。「乌」字的拼音为「wū」,其韵母为「u」,无声母,需要加上前缀「w」,加上声调后成为「wū」,而「烏」字对应的注音为「ㄨ」,此时介音即是韵母。

针对「ㄩ」也举一例。「云」字的拼音为「yún」,其韵母为「ün」,无声母,需要加上前缀「y」同时去掉「ü」上的两点,加上声调后成为「yún」。相对应的,「雲」字的韵母为「ㄣ」,无声母,需要加上前缀「ㄩ」,所以「雲」字的注音符号为「ㄩㄣˊ」。

举例

本站的标题「烂磁头」,三个字的注音符号分别是「ㄌㄢˋ」「ㄘˊ」「ㄊㄡˊ」。注意「磁」字的注音是「ㄘˊ」而不是「ㄘㄧˊ」,属于「空韵」现象。

厦门鼓浪屿上有家叫「第七铺」的店,在店门口的招牌上使用了注音符号对店名的闽南语(台语)发音做了标注(没标声调),国台结合趣味十足。

台湾 1970 年代末期校园民歌知名歌手王海玲在 1980 年出版的《》,在专辑封面上就使用注音符号标注了「偈」字的读音: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都出现了注音符号「ㄧ」,但一个写为「ㄧ」另一个写为「丨」。关于这点,维基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

依照中华民国教育部于 1935 年规定,注音符号的「ㄧ」在直写时要写成「ㄧ」,而横写时写成「丨」。台湾国语教育一般使用直写,故在台湾一般人并没学过「丨」,在横写时亦写作「ㄧ」。但为因应电脑化,要输入直的「丨」较为困难,故 2008 年起,横式以写成「ㄧ」为原则,亦可写成「丨」。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提倡横写,故字典等采用的注音符号字型,都固定造成「丨」的形状。

注音输入法

学会了注音符号,就要学以致用。由上述注音和拼音的韵母对应关系可见,在使用注音输入汉字时,所需要的击键次数比拼音少得多,比如「帮」字,使用注音输入法只需输入「ㄅㄤ」两个键,而使用拼音输入法则需要输入「bang」四个键(此处指较常用的全拼输入法,而同样基于汉语拼音的双拼输入法不在讨论范围内)。

iOS

iOS 系统自带注音输入法,分为「标准」和「动态」两种不同的键盘布局。标准的键盘布局和 PC 端是一样的;而动态的键盘布局先是出现声母,输入声母之后才出现韵母,这样的键盘布局每个按键比较大,适合大手指用户使用。我个人比较习惯标准键盘布局,这样在 PC 上使用注音输入法就不需要再重新记忆了(当然要实现打字飞快还是需要反复地练习指法的)。

标准键盘布局,声母韵母声调都在一个键盘上,声母在左边,韵母在右边,介音在中间。「ㄅ ㄆ ㄇ ㄈ」是在最左边一列自上而下的顺序排列。

动态键盘布局,未输入任何符号之前只显示声母和介音,且「ㄅ ㄆ ㄇ ㄈ」的顺序是从第一行自左向右开始排列。

输入声母或介音或点向上的箭头切换后出现的韵母、介音及声调,注意介音在两个页面都会出现且位置固定不变。

Android

推荐使用 Google 自家出品的注音输入法,先看看它的键盘布局: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Google 注音输入法的键盘每个键位都横竖对齐,而不像 iOS 注音输入法模仿实体键盘,每个键位错落有致。但 Google 注音输入法有以下几个有特色的功能:

  • 同时支持注音、手写、仓颉、拼音(全键盘)共四种输入法。iOS 上这几个是四种不同的输入法。
  • 支持输出简体中文,但需要到设置中打开相应选项。iOS 注音输入法只能输出繁体中文,要输出简体中文必须切换到拼音输入法。
  • 可快速地切换到英文键盘,这点也比 iOS 注音输入法方便得多,不需要切换到英文输入法。
  • 支持滑动输入。大手指用户的福音,弥补了没有类似 iOS 动态键盘布局的缺陷。
  • 支持换肤。目前可在浅色质感和深色质感两种皮肤之间切换。iOS 的换肤是什么?

Linux/Windows/Mac

三大平台都推荐 Rime 输入法,打开注音方案即可。Rime 输入法在三大平台有不同的名称,每个名称都极具古韵:

另外,同文安卓輸入法平臺是 Rime 输入法在 Android 平台的移植,也可一试。

以上。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