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每日书 (Part 1)

Day 1

九月每日书计划按期完成了,新的十月继续写吧。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我是个普通人,从未想过一步登天,但是渴望成绩。我能力有限,追求不多,不过底线是不给自己丢脸。

就当我一仰脖子灌下了整瓶烈酒,再“哐”的一声砸在桌子上,“姐就不信了!我虽是个普通人,但不是个怂货呀。”

那么,国庆假期第一天我经历了什么呢?

我们在厦门高崎机场人工办理登机手续的柜台旁边发现这里开通了自助托运通道,随即离开排着的长队先去办理自助值机,再来到自助办理托运机器前开始自学操作。捣鼓半天,在最后把标签绑在行李箱环节卡住了,好在工作人员及时赶到为我们做了示范。如果能安排工作人员一直在自助办理托运通道旁边指导乘客,效率会更高。

中午在厦门飞往合肥的航班上睡得很沉。期间起来去了趟洗手间,听到广播说还有30分钟落地,遂摘下眼镜继续睡,心里想着反正再睡一小会儿就到,眼镜也懒得放进背包里,直接拿在手里。

等飞机落地后猛然发现,眼镜不见了!对深度近视的我来说,没有眼镜极易让我变得慌张又脆弱。

我趴在地上找遍了四周座位底下空间都毫无收获,看着乘客全部走光,只好委屈地求助空姐们。她们三五人一边询问我详细情况,一边帮我在座位周围翻找,还是没有结果。

最后走来一位经验丰富的空姐,她翻开我的座垫,摸索了靠窗扶手边的缝隙,捣鼓一阵,很快说找到了。我接过眼镜,连声道谢,都快喜极而泣了。

我再也不会大意了。

Day 2

父亲现在养成了一些很好的习惯,比如:戒烟、慢跑以及饭后散步。

隔了很久再次回到自己的小房间,这里保管着我的旧衣物、老照片以及从小到大拿过的奖状和成绩单。

我始终记得第一次走进父亲为我新装修的小房间时的心情,看到粉色墙纸、粉色衣橱花纹以及一个米色的梳妆台,觉得心底一个很小的秘密愿望被实现了。

记忆里最无忧的场景是十岁之前在自家老房子楼上的小卧室里,窗前的书桌上摆着台灯,灯下是我把散落各处的白纸重新装订成册的绘画本,左手边放着用来装各种造型橡皮的铁盒子,右手边摞整齐的小学课本。

每晚睡前我都爬上会转弯的水泥楼梯,来到卧室书桌前,翻开简笔画指导书,选一种颜色的水彩笔,在稿纸上临摹一幅图。

不论我是否需要回忆,这些场景都已经组成电影画面在我个人存在的时间轴上循环播放。

母亲接我回家那天穿的衣服很好看,不过这话我可不能当着她面表扬,因为按照她的惯性思维,下一秒会说“那给你穿吧”。

母亲会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留给我。特别在我上学期间,一个月回家一次,她会把朋友送给她好吃好喝的东西都留到我回家,有些东西都存储坏了。

母亲外表看起来外向开朗,可是对子女的爱啊,还这么传统。

国庆回家,她不止一次跟我说,上街给你买新衣服吧,要不买双鞋?而我需要不停解释,衣服够穿,鞋子很多,打折季去香港买很划算的……反过来如果我给她买了新衣服,她的反应是:“干嘛给我买衣服?不用买,我衣服多得很,你自己穿你自己穿你自己穿。”

是不是很奇怪?有时我会生气,但又觉得可爱。尚未成为父母亲,暂不能体会作为父母对孩子特别而绵密的爱。所以我现在的态度是,有合适的衣服就会买给母亲,离家返程的时候再悄悄塞在她的枕头或者行李箱里,反正说什么都要留给她穿。

这次回家听母亲的姐妹们谈起她的糊涂事儿,正好应验了姨公公对母亲的评价:“你妈妈网名怎么叫难得糊涂?应该改为‘经常糊涂’才对。” 妈妈听完哈哈大笑。

其实,在我父母关系差到不可修复的那段时间里,他们却取了相同的QQ网名“难得糊涂”。

这是我的秘密。

Day 3

每个家庭都是一部小说。

翻几页你家的日常,写几页我家的笑话。锅碗瓢盆炒出欢乐与拌嘴,油盐酱醋尝得甜蜜和心酸。

谁知道这一刻面子上的光彩会不会变为里子上的窟窿。

街坊邻里总有很多小道消息互相传达,人前身后看到同一张嘴说黑白故事。

在世间行走一生,负重越来越多。清理不断的关系,处理不完的问题,悲观与乐观,谁在乎。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25岁之后的自己每天都在琢磨这本经书里面传递的连结关系与通达智慧。

Day 4

忘记今天过得如何,没有素材,拿影评来补。

《天空之眼》讲述的是英美两国在一次联合反恐行动中对突发情况所持国家立场和个人态度的差异,以及对主宰个体生存权利所触及的道德问题的抉择。

电影基本在三个场景之间切换,已被全面监视的民房建筑内,恐怖分子群体正在商议自杀式袭击计划;行动指挥中心里人人各司其职,有人负责计算导弹危害性范围,有人负责执行导弹发射命令,还有人负责就此次行动造成的影响提供法律意见;会议室里聚集了各国高级官员,密切关注此次行动的进展并负责对指挥中心发回的请求做最后批准。

意外的是,当命令执行者正准备推动空对地导弹发射杆以一举摧毁这群危险分子时,一个小女孩儿突然出现在即将被毁灭的计算范围内,给此次行动的最终执行方案带来了复杂难解的争议。

看起来平铺直叙的镜头,却有不少矛盾情境值得反思:无孔不入的军事监控与个人私隐的冲突 ;行动参与者对“牺牲谁”作出关于个体或集体的判断与抉择 ;天真烂漫的小孩儿与危险冷血的恐怖分子间的形象落差……这些都为影片增加了真实性和戏剧张力。

事件总有结局,如果无法正确地取得胜利,只好用“命运”来安慰。

Day 5

今日返程,早上在奶奶家吃早饭。奶奶用我小时候那只黄色笑脸碗盛了一碗小馄饨,炕了几只锅贴,还不忘提醒我要带上切好的哈密瓜留着飞机上吃,要带着酸奶和鲜奶在候机时喝,还要带上饼干以免饿着。

母亲上街给我买最爱的街头早餐——炉饼,布满芝麻的面团在炭火炙烤下香气扑鼻,咬一口,面团中的气孔带着丝丝甜入喉,有嚼劲,皮香脆。这是我要带回深圳的干粮,即便饼冷后口感差一截,那也是家里的食物。

父亲开车送我去九华山机场,挥手告别,可我欠他一个拥抱。

第一次来九华山机场,迷你有序,每天都有往返深圳的航班,很开心。

这次返程先飞厦门,再转高铁回深圳。Philip负责接机,也负责选择从机场到高铁站最优换乘路线。

我们在高铁上看完了《谍影重重》第四部。虽然这次换了导演和主角,但讲述主题仍然围绕杰森·伯恩事件引起的连锁反应。

有趣的是全片阴谋层叠,多处枪战追逐戏,但未对男主角发出正面挑战。尽管最后一场追捕场景频换,但是杀手和目标看起来在两条平行线上追逃,永远一前一后,没有险境冲突,没有赤膊交手,最后在摩托车疾驰中一死一伤。

这让人如何不怀念杰森·伯恩重返荧幕?

Day 6

假期听到不少关于《湄公河行动》的好评,趁着深圳尚未恢复拥挤状态,我们计划着今天观影、逛超市、做住家饭。

翻看记录才发现距离上一次去电影院已是半年前的事情。时间啊,如流水。

这部电影让彭于晏再次圈粉无数。三场追逐枪战的拉锯场景比较精彩,只是在第一场营救失败后,彭于晏饰演的情报员方新武对张涵予饰演的缉毒队长高刚暴怒时,这一慕台词有些鸡肋,再加上欠缺硬朗的台湾腔,让人感觉火药味像被雨淋过一样。

让我印象深刻的内容还包括通过毒品来控制和训练童子军的场景,特别是举枪爆头那一幕,我紧张地闭上了眼睛。为了缓解自己对不忍直视的场面而出现的害怕情绪,我一般会想象自己在拍摄现场如何设计布景、模拟声响以及和演员讲戏,通过还原拍摄场景来减少代入感。

这次的主旋律不会惹人讨厌,确实有这么一群人因为职业和集体需要,经历了比电影故事更艰苦的斗争和牺牲。致敬,平安。

Day 7

昨晚煮了一锅红枣银耳汤,翻看食谱才知道要想煮出粘稠的银耳汤,秘诀在于将浸泡一小时后的银耳撕剪得越碎越好。还有一个知识是,鉴于银耳汤需要文火煮两个小时,Philip建议我使用电磁炉而非燃气灶,这样更节约成本。

冷藏一夜的清凉银耳汤是解暑利器,因为10月的深圳仍然无法摆脱空调的控制。

早起喝粥,吃流沙包。久违的咸甜流动感让Philip开心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中午红烧排骨浸玉米尖、炒生菜。玉米尖大多一指长,呈淡黄色,上面的玉米粒刚生长了一点点,口感脆甜,浸在红烧排骨中多汁但解腻。蚝油生菜百吃不厌,绿油油、脆生生。蚝油之于我是厨房调味好帮手,这个佐料还是某次和猫猫聊天得知的,以后每种清炒的菜品都用蚝油来填充味道。

晚上第一次用筒骨炖汤,发现比用排骨做主料的汤底味道更浓香,再加上胡萝卜的清甜,就算喝到撑肚子也不忍心浪费呢。

清炒土豆丝依然不入味,简单的食材更考验功力。不过今晚蒸水蛋终于成功了。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蒸蛋,完全不知道要放1.5倍的水混合,所以蒸出来的蛋是布满马蜂窝孔的干瘪形状,那个时候才知道“想当然”是一种坏习惯。后来练习蒸蛋要么忘记放盐,要么表面凹凸不平,都快被整成“心理残疾”了。今晚再次认真研究了食谱,将蛋液和1.5倍温水混合,加入半勺盐,盖上保鲜膜,用牙签戳了五个洞眼,放入电饭煲的蒸格里,与晚饭一起蒸煮。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看来自己下厨房的路还有很多挑战需要征服。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