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和换宿家庭约了见面,地点在距离市中心三公里的 Port Melbourne。女主人 Dan 是化妆师,在家工作是为了方便照顾即将三岁的双胞胎 Lolly 和 Mickey,大女儿 Soph 在马路对面的小学上学前班。我到的时候正值 Soph 放学,身穿深蓝格子裙、背着书包、顶着一头金色卷发的她在 Dan 的介绍下特别亢奋地跟我打了招呼“Hello! Linda!”,她妈见状赶紧提醒她,好了好了,不要太多戏。
简短的见面很愉快,约了周四下午两点搬行李过来,并且 Dan 主动要求开车去市区接我。
今早睡了一会儿懒觉,用昨晚的黄焖鸡打包回来加上杂蔬做了午餐,吃得很饱。
依旧帮忙采购,从街道中心朝四周走去。寒风吹不走熙熙攘攘的人群,十分钟一场雨却几乎看不到有人撑伞,阴天和晴天滚动在人们头顶上空,这座被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目前让我处在“给你点颜色看看”的阶段。
路遇巨幅涂鸦,这幅画从进入视野开始直至消失,都能让人感受到看到墙上这两双眼睛一直在与你对话。
Morning! How are you!
说到“How are you?”这个句子,我现在是真心不能理解以前的英文教材为什么要教授学生对“How are you?”的回复是“Fine,Thank you!”。这句话在当地人口语使用频率中不亚于“Thank you”,它的语境类似于问候一切,语气随人物性格可亢奋、可热情、可惊喜。
How are you! 昨晚睡得好吗?今天玩得开心吗?好久不见,过得还好吗?初次见面,你好啊……
学英语这么久,我第一次知道“How are you”的正确用法。
作为 Melbourne Fringe Festival 的志愿者福利之一,下午一点在艺术中心(Arts Centre)免费观看演出 Black T-shirt Collection。
当我走进艺术中心的等候区时,能够明显感觉到整个人之前的躁动情绪在温暖安静的深红色空间中得到了安抚。离开嘈杂的市中心,跳出马不停蹄跑店、打包、填单等代购程序,环境对比效果让我清楚意识到自己更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做什么样的事情。
入场前必须寄存背包,我猜测是为了在场地中腾出更多空间给观众吧。这是一个关于手足情的现代寓言故事,涉及了宗教、同性恋、消费观念等话题。该剧最早于 2012 年英国国家大剧院演出,表演者 Inua Ellams 是剧作家、平面设计师、环球旅行诗人,他习惯于结合自身经历将大众生活中面临的一些迫切挑战通过严肃深刻又不失俏皮的故事讲述。
对于目前口语适应能力刚越过及格线的自己,观看专业表演还是有些门槛等着去克服。不管怎样,这是个很好的体验。
晚上七点志愿者培训,竟然是艺术节的总导演做主讲人,他是个令人感到亲切又开心的艺术家,介绍本次艺术节的志愿者团队的人数超过了两百人。根据官网介绍,Melbourne Fringe Festival 是一个特别包容和开放的艺术展示台,鼓励交流和创新,接纳异见与少数。
此次为期两周的艺术节将会有上百场遍布墨尔本的演出,包括行为艺术、建筑装置、喜剧表演以及各式 Club 等,所以涉及的服务功能很多,各分区负责人依次介绍工作重点,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特殊人群服务的介绍。
两位负责人均为患病人士,但是他们详细介绍了包括听障、视障、行走不便等人群的服务需求和服务盲区。
“如果引导视障人士走路,请将他的手搭在你的肩膀上,而非直接拽着他的手朝前走。”
“倘若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时得到否定答案,不要疑惑。因为这就是他们的日常,他们清楚自己的能力。”
“请大家正常对待每一位到访者,并提供正确的帮助。”
志愿者当然是有福利的,一张通行无阻的 Pass 卡可以观看任意未满员的节目,所以有时间的话就尽可能多的参与吧。